那些經歷生死病老的地方

Written with Monica Liu

我一直以為,潔白的環境加各種冷冰冰的金屬儀器,幾乎所有的醫院都設計成這樣,一定是有非常深奧的科學原理需要遵守吧?上網查了各種資料,得出的原因竟然是——顯得干淨。以及另外的原因是白色不會刺激患者的神經,但現在我實名推翻這個站不住腳的原因:醫院的這種沒有感情的白色可把我刺激得不輕。 

好,當我們認清這所謂的常規其實不過是人們的墨塵陳規,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推翻它,然後可勁兒地作起來吧。所有的體驗都是可以被再設計的,令人不舒服的冷冰冰的就醫體驗,是最應該引入體驗設計的領域。

GE醫療的首席設計師道格·迪茨(Doug Dietz)有一個經典流傳的溫暖小故事。曾經他受命為匹斯堡大學醫院設計一個核磁共振儀,而當他去到醫院觀察患者對核磁共振的使用時,發現大多數患者,特別是兒童患者,都十分懼怕被送進這個圓形的儀器。核磁共振檢測要求患者在一塊金屬板上躺平10到30分鐘,金屬板緩慢滑進一個黑洞,裡面不時發出巨大的聲響和光線,嚇壞了大批寶寶們。大約80%-95%的兒童患者需要注射過鎮定劑才能使用這個儀器。 

道格·迪茨親眼看著一個小女孩大哭著走向核磁共振儀,她爸爸在旁邊很雞湯地安慰女兒:“你可以的!要勇敢,要堅強!”而道格自己的感受是,那個像被鑽了一個黑洞的大磚頭一樣的儀器,他自己都害怕。 

於是道格重新設計了這塊大磚,把它變成了“核磁共振歷險記系列”。在“珊瑚城市歷險記”中,原先蒼白的儀器外殼被設計成了淡黃色潛水艇的樣式,海底氣泡的五彩反光代替了原先奇怪的光線,巨大的聲響也不見了,取而代之的是魚類游走的水聲。孩子們被叮囑要躺穩,否則船可能會翻,神奇的是,當孩子們真的躺得穩穩的時候,會有各種小魚挑起來越過他們的眼簾。

道格為孩子們設計的核磁共振儀 (Photo credit: gnt.globo)

 這些可愛的核磁共振儀取得了巨大的成功。當道格再訪這所醫院,看到一個小男孩拉著他爸爸的手,問爸爸“能不能再坐一次那個飛船”的時候,道格簡直太開心了。

 

其實,並不需要等到做各種檢測,當人們面向醫院大門的那一瞬間,用戶體驗就已經開始了。位於美國芝加哥市的這間Shirley Ryan AbilityLab是一間集醫院、康復中心和研究中心為一體的27層高的綜合診療機構。這裡收治的大多數是病況極為復雜的病人,而為了能更切身地感受到患者的疼痛,醫院裡設計了大塊的共享空間。患者們不用悶在一個個小病房裡,而被允許在巨大的落地窗大廳裡做復健,在他們身後,是醫學家們的辦公桌,方便對患者的情況進行實時觀察和研究。

Shirley Ryan AbilityLab (Photo credit: archidaily)

 醫院的每處設計都從患者的視角出發:每層樓都是不同的顏色主題,可以幫患者換換心情;天花板是第一處被精心設計的地方,因為很多患者都是躺在病床上被推進來的,天花板是他們第一眼看見的地方。

Shirley Ryan AbilityLab (Photo credit: archidaily)

 而對於像我一樣患有牙醫恐懼症的孩子們,這間位於德國慕尼黑市郊的牙醫診所KOKO也很用心。這間兒童牙醫診所是兩位牙醫親自參與設計的、小小的兒童牙齒樂園。

KOKO的接待前台有一個台階,可以讓小患者站到與接待員一樣的高度平等地說話 (Photo credit: archello)

孩子們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顏色為主題的治療室 (Photo credit: archello)

刷牙的水池根據不同兒童的身高做出了不同高度 (Photo credit: archello)

人們諱疾忌醫,本質是對生老病死的恐懼。當最後的日子到來時,體體面面地走,是人生中最後的體驗,最值得被好好設計。這間位於西倫敦的殯儀館名為“出口”Exit Here, 徹底顛覆了英國維多利亞時期以來黑冷肅穆的殯儀館形像。

Exit Here的外觀 (Photo credit: Dezeen)

從門外看上去,Exit Here甚至像個時尚精品店。內部的裝潢也是十分溫馨同時不失莊重。整體的配色旨在營造一種空靈的家的感覺,像征著時間的彙聚和流動。就像墨西哥人一年一度的亡靈節上的慶典,Exit THere的設計師希望從這裡離開的人們能以充滿自己個性的方式,為另一段人生的開啟進行慶祝。

 

印花扶手椅是對空靈的新世界點頭示意 (Photo credit: Dezeen)

窗戶上加了木板條隔斷,既保護隱私,又營造出通透感 (Photo credit: Dezeen)

彎曲的設計弱化了人們進入告別室時的傷痛感 (Photo credit: Dezeen)

無論如何,設計得再人性化的醫院和殯儀館,也都是大家希望繞道走的地方。醫療場所的用戶體驗設計,是一種不為人們的情緒錦上添花,而為人們的情緒進行雪中送炭的設計,也是我認為的,2020年裡最充滿治愈力的設計。這一年的我們慢慢習慣公開討論病痛和死亡,也逐漸領悟到,對疾病的恐懼不會因為看慣了新聞裡的感染人數而減少分毫,但一個用心為患者和醫護人員而生的設計,卻真的可以讓我們更勇敢一些。

Published on Wechat「設計嘢」at the same time

 

Previous
Previous

享受孤獨的快樂

Next
Next

玩具設計:那個芭比我們還需要嗎?